2021年5月26日,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3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插画配图,引起了家长们的激烈批评,家长们认为插画的形象扭曲,甚至怀疑隐含有不良暗示,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和身心健康。基于此,“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”的话题受到了广泛讨论。
其实,早在2019年12月16日,我国教育部即发布了《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》。其中第九条第四款明确指出,教材编写修订应当注重教材的系统性,结构设计合理,不同学段内容衔接贯通,各学科内容协调配合。选文篇目内容积极向上、导向正确,选文作者历史评价正面,有良好的社会形象。语言文字规范,插图质量高,图文配合得当,可读性强。
与此同时,第三十七条、三十八条相继明确指出,如果教材内容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存在问题,或者出现严重的科学性错误,那么该教材应退出使用,不再列入教学用书目录。并且,视情节轻重和所造成的影响,由上级或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、责令停止违规行为,并由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分。对情节严重的单位和个人列入负面清单;涉嫌犯罪的,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由此可见,“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”具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、限制性规定、惩罚措施。那么,回归到孩子本身,最贴近我们未成年人的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有没有制定具有可操作性,或者说能够起到实效的保护架构呢?